龙华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建理论与实践实施方案
为了遏制学生体质下降,达成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依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切实使学生掌握一项以上适合经常运用于锻炼身体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持续发展。结合学校体育现状,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国家、省、市区等各级体育工作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理念,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部署,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根据健康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体育锻炼的需要,系统的设计能切实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锻炼能力。
二、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目标
1、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一校一品+社团”特色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2、在“一校一品+社团”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指导下,逐步建立学校品牌运动项目,制定系统的学习目标及课程计划,完善校本教材。建立体育社团学习机制,创建体育项目运动队,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会)两项以上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每一位学生能够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合的体育社团进行学习体育运动项目。
3、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合格率、优秀率逐年提高。
4、建立区域联赛机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加大品牌效应和辐射引领作用,逐步推广,实现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品牌发展,在区域内建设学校体育特色学校。
三、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任务及要求
建立“一校一品+社团”教学模式,提升学校体育特色影响力;落实运动项目“段位制”技术等级评价标准,使学生学习(会)两样以上用于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详情如下:
1、 一校一品+社团。学校要建立一个特色运动项目+多个社团运动项目的教学模式,即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学习一个体育特色运动项目,其它体育运动项目采用社团的形式。保证学生系统学习(会)两样以上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
2、建立特色项目。学校体育特色项目要建立“终身受益”的主流项目(篮球、足球),民族民间传统项目(武术、毽球),时尚项目(啦啦操、网球)、“经验”项目(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和滑冰)等主要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社团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确保学生每周都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且能够定期有社团交流、比赛活动等,形成一定的社团影响力。
4、建立竞赛及展示平台制度。学校每年要举行一次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校内联赛,联赛内容及形式要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如围绕着特色项目联赛所进行的美术、摄影、演讲等比赛;学校要积极参加新区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展示即学校体育特色展示,提高学校体育特色的质量和影响力。
5、建立区域传统体育项目引导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方向,通过搭建竞赛和展示交流平台,提高传统运动项目的影响力,引导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立方向。
6、搭建高水平赛事及展示平台。有好的舞台,才能吸引好的演员,搭建高质量的赛事及展示舞台,激发学校参与积极性;比如,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公民办学校同场竞技的各种运动项目竞赛等,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组织策划人员及裁判队伍。建设学校体育特色展示网络平台,加大宣传推广。
7、制定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整体+部分”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运动技能评价评级机制,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和锻炼能力。
四、实施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主流项目、时尚项目、‘经验’项目等优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于学校的品牌项目。
2、适应性原则:学校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要符合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适用于长期性锻炼。
3、系统性原则:系统学习是相对概念,具有时间性、连续性、整体性为保证学习的时间性、连续性、整体性,要求各校要制定特色项目及社团项目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计划,要制定特色项目与社团项目课余练习计划。社团项目学习要列入教学计划表,学生可以一个学期选择一次,也可以一年选一次,保证学生选到喜欢的运动项目。
4、普及与提高相集合:“一校一品+社团”要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位同学都能够掌握两项以上能够运用于身体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要组建专业的运动训练队,积极开展校内班级联赛,不断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5、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品牌建立后,防止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单一化,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每周在保证一次品牌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加大社团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全面发展。
6、教育性原则: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健全品格。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2012)
阶段目标:探索研究“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理论体系及教学模式。
成立工作研究小组,对学校师资专项、场地设施、班级数量、课时安排等进行基本情况调查。通过外出调研启动制定“一校一品+社团”教学模式。教研组长及体育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交流并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体育项目。
2、探索实践阶段(2012-2014)
阶段目标:实践检验并完善“一校一品+社团”特色体育教学模式。
选择试点学校进行“一校一品+社团”实践,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依据学校特色,开展“一校一品+社团”的体育教学,并开展校内项目联赛,试点学校做好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好评价,进行总结形成初步的成果和经验。
3、成果初步形成阶段(2013-2014)
阶段目标:明确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理论体系,形成“一校一品+社团”的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模式,建立学校体育特色评价体系。
增加实验试点学校,依据前期先行试点经验,进一步加大“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开展好区域项目联赛,建立特色体育展示平台,通过实验效果进行宣传推广“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培养一批能够牵头引领的特色体育学校及体育教师。
4、全面推进实施阶段(2014- 2018 )
阶段目标:在全区内全面建成“一校一品+社团”体育教学模式
在区域内全面建设“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学校,每周一节特色项目课和社团项目训练课,特色项目和社团项目要科学制定学习计划,班班有特色项目运动队,特色项目每年一次班级联赛,特色项目有校本教材,保证学生每周学习两项运动技能;在实验学校的带领下,积极在全区推广成功的经验,实施“一校一品+社团”的教学模式,建立全区联赛机制,搭建水平赛事及展示平台,制定统一的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评价体系,切实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提高全区体育教学质量。
建立科学的“一校一品+社团”评估系统,多元评价,做好奖惩机制。不断完善“一校一品+社团”理论,持续健康发展。
六、实施办法
(一)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健全组织,加强培训,完善保障体系
1、成立区、学校“一校一品+社团”领导小组,组建研究机构,制定研究计划。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体育组组长及各年级组长及体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一校一品+社团”实施计划以及工作指导与开展。
2、建设特色教师队伍。教师是创办“一校一品+社团”特色学校的最重要的条件,同时也是特色学校创办的依靠力量,积极发挥校内教师资源,发现并积极培养具有独特风格特长的体育教师。加大师资力量培训力度,组织好学习培训,优化组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3、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常规。建立特色学校建设的考评与激励机制,配套评价、评级措施。
4、配套相应的硬件设施,保障场地器材充分,运用合理。为品牌体育项目及社团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开展好校内联赛及各项体育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促进特色品牌体育项目的建设。争取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加强横向交流,与区内或其他学校多交流供求发展,交流经验。
6、建立科研先导的管理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一校一品+社团”研究小组,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理论实践相结合。做好研讨活动,科学论证、系统研究、反思调整。将所取得成果进一步推广,持续发展,实现学校
“一校一品+社团”建设。
七、保障条件
(一)工作小组
为保障“一校一品+社团”特色体育学校建立的顺利开展,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隋海林
成员:余静、邵子洺、黄映新、丰广斌、田园
(二)制度保障
制定、完善“一校一品+社团”特色体育建设工作组织实施、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师资培训、检查督导等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
(三)激励机制
对体育特色学校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鼓励做好牵头作用。同时,体育特色工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和奖教学挂钩。
(四)安全保障
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体育活动安全教育,严防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体育活动应急预案,配备应急人员,必备器械和药品,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
2011年8月
2011年8月
附件
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要求 | 评价标准 |
特色项目 内容 |
主流项目、时尚项目、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经验’项目 | 必须有终身受益性 |
|
社团项目 内容 |
主流项目、时尚项目、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经验’项目 | 以终身受益为主 | |
特色项目 学习 |
特色项目课堂教学、特色项目联赛 | 全年各种学习计划、特色项目校本教材、每周一节课,联赛规程、全员参与计划表、班级联赛成绩、 | |
社团项目 学习 |
社团项目课堂教学、社团项目选课模式 | 每周一小时练习课、要制定各种学习计划,选课计划、学生社团学习考核表 | |
特色建设 成效 |
体质健康状况、运动技能状况 | 合格率、优秀率,时间、次数、冲段人数 |
|
特色建设 方案 |
教师配比、场地器材配比、资金配比 | 合理 | |
特色项目 训练 |
班级特色项目运动队、校级特色项目运动队 | 学校运动队每周训练3次含以上、班级运动队每周训练1次含以上 | |
特色项目 展示 |
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展示交流会、特色项目竞赛 | 学校体育特色展示交流会三年一次、特色项目竞赛二年一次 | |